作者:黄启团
编辑:凯特 老康
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,已获得版权
求爱期:
青春期孩子“问题”的背后
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但仔细研究,你会发现其中有共同的规律。这些规律是什么呢?我们先看几个米尔顿的经典案例。
一位青春期的女士,因为接吻时会呕吐找到米尔顿。经探索发现,原来在她13岁那年刚来月经时,母亲为了保护她,告诉她性是脏的,同年母亲去世了,她对性的认知就停留在了那一年。当她长大后,开始恋爱时,问题就来了。一位门牙有缝的女孩,不敢跟异性交往,米尔顿让那个女孩子练习一种本领,含一口水从门牙缝中喷出,射向她喜欢的男生,结果,她跟那位男生恋爱了。一位胸部发育迟缓的女孩,因自卑不敢跟异性交往,米尔顿给她的功课是准备一大包各种尺寸的假胸,经常变换着穿,这样,她的胸部时大时小的变化吸引了不少男生的注意,最后,她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男生。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这些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命中出现了一些全新的挑战,面对这些挑战,那些适应良好的人会顺利过渡,部分适应不良的人就会出现问题。一类是正在开始离开主流生活的人:因为成长的困惑,导致自己偏离主流生活方式。比如有些孩子会打鼻环、染头发,让自己的行为与主流的生活方式不一样。如果他所在的环境是艺术学校,大家都那么有个性,他就不容易出问题。但如果他生活在保守的家庭,被周围人骂“小太保”,他就容易出问题。另一类是明显偏离社会的边缘人:因身体缺陷,或者不幸的家庭等,使自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,无法融入群体生活。无论是不是这两类年轻人,求爱期都是一个敏感的时期,孩子长大了,要开始恋爱了,面对这个全新的事物,有些人会出现恐惧,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,比如:前面讲过的那位公共建筑恐惧症男生。有身体缺陷的青少年在求爱期也会容易出现问题,比如有牙缝的女孩,肥胖的女孩等。对于这类个案,米尔顿会用各种方法,让她们觉得自己是有魅力的,有时会运用自己作为男人的身份去确认这点,目的是让病人重塑自我认知。面对求爱期出现症状的案主,米尔顿首先考虑的是案主的自我影像,也就是说他是怎么看自己的,这里包括外表、性格等,一个人是否漂亮不是由外人评价的,自我评价出现问题时,就会产生症状。求爱期年轻人的性格修正,也是米尔顿治疗的重要工作。年轻人容易因为身体的原因产生性格扭曲,比如,乳房太小、身体肥胖、牙齿有缝等,米尔顿的策略是,按照不同当事人的性格特点,改变他们的认知。比如,对幽默的女孩,他会布置一些跟乳房相关的好玩的功课,准备一个大包,里面装很多假胸,开男孩子的玩笑等。婚姻期:
如何平稳度过磨合期
前文的“周四女士”就是在婚姻期遇到了问题。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婚姻期的案例。有位女士因为她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找到了米尔顿,米尔顿发现,她的颤抖可以通过催眠从左手转移到右手,因而断定是癔症,也就是精神创造出来的疾病。癔病通常有个目的,经了解发现,她先生失业在家,不愿意去找工作,她手抖无法工作,所以丈夫不得不去工作。丈夫重新工作后,太太的症状就消失了。还有一个类似的个案,有位女士的肠胃疾病反复发作,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。经了解发现,她不喜欢公婆来自己的小家,但公婆经常会来小两口家做客,每次犯病,都是公婆来的时候。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,米尔顿给了她一个可以主动的建议,当公婆再上门时,她就喝大量的牛奶,然后呕吐,吐得满地都是,公公婆婆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离开。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后,公婆不再上门了,神奇的是,她的肠胃病也跟着好了。在婚姻期,常见的问题是:性障碍、身心障碍、配偶一方失职。上面几个案例就属于这几个范畴。米尔顿认为,当进入婚姻期后,我们就要面对一种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方式,这种生活方式是全新的,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,这时候,一方会利用症状来解决困难。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,这个阶段治疗的目标是:帮助年轻夫妻稳定关系,并帮助他们过渡到生儿育女的阶段。生育与抚养:
为什么有些人怕生孩子
一位女士不愿意生育孩子,这事让她的丈夫感到十分困扰。在丈夫的一再要求下,她来到了米尔顿的诊所。米尔顿在跟她聊天中得知,原来这位女士经历了痛苦的童年,这段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阴影,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跟她一样的童年,所以,不愿意生育孩子。对于这个案例,我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知道该怎么治疗了。在前面策略十“遗忘与信息控制”中,我们学习过,一个人对过去的记忆,会影响到当下的决定,改变记忆,就可以改变决定。米尔顿通过“遗忘与信息控制”的策略,在催眠的过程中,唤醒了她部分被遗忘的记忆,让她看到,原来自己的童年也有美好的一面,只是自己选择性地遗忘了。当她找回了记忆中的一些美好之后,她对养育孩子就不再恐惧了。接下来几年,米尔顿陆续收到了她几个孩子出生的消息。童年经历不幸的人,到了这个生命周期,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敢生孩子。以团长过去的咨询经验,这个阶段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,父母会把自己曾经受过的苦转移到孩子身上,父母会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,父母会把自己的模式转移到孩子身上等等,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团长的书籍。
婚姻与家庭中的困境 :
关系里的权力斗争
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凤凰男的案例吗?因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地位,试图通过冒险的方式获得太太认可的那个个案,就属于权力斗争的案例。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权力范围,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领域,如果在亲密关系中,伴侣的这部分没得到满足,他就会和你争夺权力,鸡毛蒜皮的事都会争谁说了算,这就会破坏关系。所有动物都会形成等级,婚姻的困境在于人类希望夫妻是平等的,但究竟谁该听谁的,这就成了一个问题。一些智慧的夫妻会划分权力范围,在某些地方听丈夫的,在另外一些地方听妻子的。那些没有划定范围的夫妻往往会出现困难。处理这类问题的方向就是,找到一个权力平衡的方式,让夫妻双方都能获得自己的自主权。父母与孩子的分离:
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
在印度,有一个古老的仪式,母亲在孩子五岁开始做准备,每年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,母亲向婆罗门的精神领袖古鲁做奉献,先从水果开始,然后到更珍贵的水果,到金属,从铁到铜,然后到黄金,最后的终极仪式是儿子。这个仪式帮助母亲实现一个转变,将心爱的儿子从身上脱离出来。这个世界有很多种爱,大多数爱都是以结合为目标的,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标的。孩子长大了,就需要从父母的身边独立出去,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,他才能从一个孩子成长为成人。可惜的是,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不少父母无法接受孩子从自己身边离开的事实,因为孩子的离开,就意味着“父母”这个角色的消失,为了维护这个身份,有些父母会制造问题,让孩子无法长大,无法从自己身边独立。这是一个可怕的真相:病人有问题,很多时候是家庭需要有一个人有问题。这样,父母可以继续以父母的角色照顾孩子,为了保持父母的角色,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长大,他们拒绝与孩子建立成年人之间的关系,为了维持与孩子的关系,不惜让孩子成为病人。比如有些父母会说:“不行的,我的孩子容易惊恐发作,他不能出去工作的。”实际上这类父母把孩子逼成了病人。所以,最具破坏性的父母不是那些虐待孩子的人,而是溺爱和保护孩子以至于不让孩子长大走向独立的人。父母与孩子的分离非常重要,但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意识到这一点。但愿读到这里的你,能把这个真相分享出去,让更多父母明白这一点。多一位父母懂得这个道理,就会多一个健康的孩子。退体和老年
到了这个周期,人已经走到了晚年,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,比如疾病、死亡,还有无价值感。面对暮年的痛苦,米尔顿常用的方法是催眠,通过催眠的方法让老人在临终那段时间少点痛苦。一位患了恶性肿瘤的老者,只有半个月的生命了,他的家人找到米尔顿,希望能够通过催眠缓解他这半个月病痛的折磨,而不是只能用麻醉剂。而是,带着柔缓而喜悦的声音对老者说:
“亲爱的,我喜欢和你谈话,我知道你喜欢花,是个花匠。今天我要给你讲讲种番茄的事,你也许觉得为什么要讨论种番茄……你知道吗,那颗小小的种子慢慢膨胀生长,发出小芽,上面有细细的纤毛。可别小看那纤毛,它可是番茄生长必不可少的存在,它促使种子变成植物,冲破地面,结出果实……“
整个过程,他的催眠语中,只有一棵番茄是怎么长大的,怎么结出了果实。老者的潜意识能接收到这些生命的信号,虽然他只是花匠,从来没养过番茄,但这些植物在他的眼里,都是生灵。
生命的气息是多么可贵,多么美好……想到这些,病痛的折磨似乎不那么不能忍受了……
到这里,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治疗方法就和大家说完了,米尔顿的十三个策略大家也清楚了,谢谢你一路看到这里,跟随团长一起走完了这趟有趣有爱的旅程。
结语
这本书把催眠大师米尔顿的治疗策略归为了6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和12个治疗策略,当然,米尔顿的策略远不止于此,如果你对米尔顿的治疗理念是认同的,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话,可以学习相关的心理学课程。不过由于心理界普遍反对干预这种方式,绝大多数心理专家都主张通过陪伴的方式,让案主自我觉察,自主选择改变。因此,以团长个人学习过的二十多个心理流派的体验来看,对米尔顿策略保留得最多的就是策略派家庭治疗及NLP这两个流派了,策略派家庭治疗创始人,也就是本书作者海利已不在人世,这种治疗在中国也并没有发展起来,所以,最适合大家学习的就是NLP。也欢迎你阅读这本书,希望你明白,并不是只有通过痛苦和折磨才能得到救赎,只要你有想改变的决心和勇气,哪怕你觉得一切都没准备好,这本书里的案例都会给到你启示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