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  • 文章
  • 产品
  • 论坛
  • 商铺
  • 视频
搜索
佳来教育

13641924739

全国统一学习专线

首页 >> 心理咨询师 >>黄启团 >> 把孩子逼疯的不是打骂责罚,而是这一点!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四
详细内容

把孩子逼疯的不是打骂责罚,而是这一点!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四

✦用心理学,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✦

 NO.178


图片


作者:黄启团

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,已获得版权

编者按:这是黄启团老师关于《心灵与自然》的第四篇解读,建议你一边看一边思考以下问题:

1、为什么你会容易受人影响?

2、为什么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?

3、教育孩子要注意什么?

……


在这篇文章里,黄启团老师将为你细致讲完6个心灵的标准,沿着这六个标准建立路径,心灵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。


想阅读前几篇解读的伙伴请戳下方链接:

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一

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

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


图片

别再责怪自己
会被别人影响了

标准一:
心灵是互相作用的部分或组件的集合。

心灵不是单一的个体,而是相互组合的整体。作者不相信心灵是单一粒子,是部分之间互动产生的。要解释心灵现象,必须看部分之间的互动。所以,心灵是整体取向的。

简而言之,作者认为,不存在一个“个体”的心灵,心灵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的。


比如说,你们看了我的文章,我就影响到了你们的心灵,而你们的评论,也会影响到我的心灵。不可能说,我能控制我的心灵不因此发生改变。

我们不能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,所以,当你因为周围环境而心情不好,请不要再拿把刀插自己,说“我怎么又受别人影响啊,我怎么心情又不好了。”

明白这个标准后,我们就可以选择,我跟谁在一起,我被谁影响,这才是我们的意识可以决定的。

有了这一标准,在心理治疗中就会发展出很多的解决方案。既然心灵是相互关系的,那么改变其中某个部分,就能改变心灵。


这就是家庭治疗的基础,家庭治疗不是从患者个体进行治疗,而是从家庭这个整体互动中寻找改变的关键点。当然,一个个体的改变,也可以导致一个整体的改变。

同时,在一般的认知中,我们总认为“错”的一方才是需要改变的,因此产生了无数的难题,因为“错”的一方根本就不愿意改变,因为,他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。


这些看起来无解的问题,有了这一标准后就有了解决方案,因为心灵是相互影响的,你改变了,对方也会跟着改变,正如我的书名《别人怎么对你,都是你教的》,因为至少你可以影响他的心灵。


图片
你可以叫醒装睡的人
但得由他决定是否睁开眼睛

标准二:心灵活动是由差异触发的。

这一点在预设17已经系统讲过了。

心灵中没有任何东西,有的只是差异信息,对差异信息的理解就形成了观念,心灵中只有观念。

感观系统只能随变化而运作,不变的状态是难以觉察的,要想察觉渐变是困难的。

就像我家的桂花,来的朋友们都称赞“好香啊”,但我却感觉自己闻不到。如果我出门办事,再回到家里时,光是在院子里都能闻到香飘四溢。

对我而言,在家闻到香气是稳定的,没有产生差异,我反而捕捉不到这个香的信息。俗语久居兰室不闻其香,说的都是这一点。

既然心灵是由差异触发的,咨询师可以通过制造差异从而触发改变。比如:米兰派的“循环提问”,NLP的“位置感知法”等心理治疗技术,都是通过制造差异,从而达成改变的。


图片

标准三:心灵过程需要并行的能量。

心灵过程是由差异触发的,差异并不是能量,但心灵过程需要并行的能量。

用水龙头与水流来比喻,你可以做的是打开水龙头的开关,但水是否能流出来,取决于水管中是否有足够的水压。


在心理治疗中也是一样,治疗师能做的是,帮助案主改变其固化的认知,至于他是否真的会改变,取决于他的改变意愿。

举个例子。当案主因为贫穷来找你,你能做的是找到导致他贫穷的信念,比如我曾经做过的一个个案,案主认为“钱会破坏关系”,因此不好意思谈钱,更不好意思去收别人钱,因此,前半生一直为钱所困。


我能做的是通过制造差异信息,让她看到原来并不是钱破坏关系,恰恰相反,是因为缺钱才让关系破裂,这一念之转,让她不再害怕金钱。但她是否会通过行动去赚更多的钱,取决于她对钱的渴望程度。

咨询师只是一个触发者,来访者是否有改变的能量,不取决于咨询师。


我们要明白自己工作的有限性,我们不是上帝,上帝也无法帮助一个没意愿改变的人。咨询师要能够洞察到案主的内在动力,利用其内在动力才能达致心灵的改变。

有一句话叫做“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”,按这个标准,准确来说是:“你可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,但他是否睁开眼睛,这不由你决定”。


图片
把孩子逼疯的不是打骂
而是这一点


标准四:心灵过程是一个循环性决定链,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。

心灵跟大自然一样,有着复杂的循环系统。

在循环系统中,有其增益及调节功能。比如前面提到的:刺激——反应——强化。

例如,孩子某次考试失败(刺激),得了抑郁症(反应),这个事件看起来考试失败是因,得了抑郁症是果。


但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,你放大点看就知道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考试失败,却不会得抑郁症?偏偏这个孩子会得抑郁症?

还记得前面讲过的预设10吗?量决定不了模式。


考试失败只是一个量,他会得抑郁症是因为他本身具有得抑郁症的潜在模式,这个潜在模式就是“向内攻击”,而一个孩子之所以会向内攻击,很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否定教育模式所致。

从这个案例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当复杂的循环模式:“父母否定——向内攻击——考试失败——抑郁情绪——父母否定(强化)——抑郁症——父母否定——向内攻击……”

根本没有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。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,因的前面还有“前因”。

心理疾病也一样,并不是单一某个人,或者某个因素所导致的,如果能看到“刺激—反应—强化”的循环链,并找到其中一个可以改变的环节,我们就能改变心灵。

标准五:心灵的过程是一个编码过程,编码的规则必须相对稳定,但编码的规则也会改变。

前面预设2我们说过,地图不是疆域,但你的地图就是你的疆域。心灵是通过编码的方式认识世界的。

编码的方式有两种:数与量

数:是可量化的,可以运算的,是“是”与“否”之间非连续性的。电脑就是通过数字编码的。你在电脑上看到的图片、文字、听到的声音等,在电脑的硬盘上,都是数字。

量:是模拟的、模糊的、渐进的。中国文化是通过量编码的,比如:道可道,非常道。

观念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编码方式,观念即我们所能认识之物,除此之外,我们别无所知。那些将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定律。那些无限接近真实的规则我们称之为“真理”。

既然心灵运作的方式是编码,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其编码方式来改变心灵。就像前面提到的认为钱会破坏关系,而不敢收费的例子,我改变了案主对钱的编码方式,就改变了她的心灵,从而拓展了她人生的疆域。

编码方式除了数、量、观念之外,还有很多,叙事疗法中的“故事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编码方式,在叙事疗法中,改变一个人讲故事的方式,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。

在众多编码方式中,团长最喜欢的是“次感元”,次感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记忆元素,改变次感元,就可以改变过去的记忆,也可以创造未来的想像。

改变编码就可以改变人生,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


图片
标准六:心灵有其逻辑层次,在同一个逻辑层次会产生混乱,需要从更高的逻辑层次上解决问题。

前面我们说过,逻辑是没有时间的,所以逻辑会产生悖论。因果是有时间的,那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,只要加上时间框架,就不矛盾了。

但对一般人来说,并不能明白这个原理。因此,当人们遇到一些逻辑上的矛盾时,大脑会产生混乱,如果长期在混乱的状态中生活,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状。

巴普洛夫有个关于狗的实验

实验者在屏幕上分别打出圆形和细长型的椭圆形的图形。当一条被实验的狗看到圆形时,实验者就给它喂食;当狗看到的是椭圆形时,则不但不给它喂食,还要对它实行电击。


这样的实验进行过几次以后,狗只要看到圆形出现,就会显得很兴奋,口腔里会自动分泌唾液;当遇到椭圆形时,则情绪烦躁,惶恐不安,口腔中也没有唾液出现。


当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后,实验者开始改变圆和椭圆的外形,使圆形越来越像椭圆形,椭圆形越来越像圆形。


最终,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出现了:此前一直非常安静的狗开始在其所站的位置上尖叫起来,四下扭动,用牙齿咬掉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,甚至把连接动物室与观察室的管子也咬破了。


那条狗因为再也无法准确地辨识圆形与椭圆形,“疯”了

这个实验说明,逻辑的混乱会导致病态反应


还有另一个跟巴普洛夫相似的实验,也验证了同一个道理。


实验者先对狗进行严格训练:


如果狗把圆形东西捡回来时,会得到奖励;如果狗把椭圆形东西捡回来时,会受到惩罚,通过训练让狗形成条件反射后,实验者不再按原来的规则奖励或惩罚狗,而改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决定对狗奖励或惩罚。


也就是说奖惩是不固定的,在这种情况下,狗很快就会疯掉。

这个实验的结论说明,在过去某个情景中形成的生存策略,对于新的情景不再适用时,人会产生神经症。


人的各种精神问题基本上都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,生活发生了变化,而内在的策略跟不上所导致的。


比如青春期、结婚、产后等,这些都是全新的变化,有些人原来的策略适应不了新的环境,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症。

贝特森发现,还有一种更容易产生神经症的状况,他在那些神经症患者的家庭中发现一个共同点,就是家庭中有一位或者多位重要的人物,你在他面前,不管怎么做都是错的,比如:

孩子不做事时,妈妈说:你怎么这么懒,什么都不做?

当你做事时,妈妈又说:你怎么这么笨,什么事都做不好?

总之,不管你做,还是不做,你都是错的,于是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无所适从。这种无论你怎么做都是错的沟通方式,贝特森称为“双重约束”。


如果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,久而久之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状。

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,也会发生在夫妻之间。比如:

太太对先生说:你从来都不给我送花,根本就是不爱我;

如果你给她送了,她又会说:你都不是自愿的,你根本就不爱我。

不管你是否给她送花,你都是错的。

如果一个人怎么做都是错的,他就会像狗那样“疯了”。所谓精神分裂,实际上是逻辑类型混乱的结果。

那怎么办呢?我们总会碰到逻辑上矛盾的时候,只能接受疯掉这个结果?当然不是,这第六条标准就是解决方案。

贝特森认为,在同一逻辑层次上的混乱,需要到更高的逻辑层次上解决。

什么叫做更高的逻辑层次呢?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:

请你看看下面这串数字,看看是否能找到其中的规律?你是否能推断下一个数字是什么?

“1、3、5、7、9、27、……”;

你会一脸茫然,对吗?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规律。但如果我给你看更多的数字就不一样了:

“1、3、5、7、9、27、1、3、5、7、9、27、1、3、5、7、9、27、……”;

你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

还记得前面“预设6”中跟大家讲过“火鸡科学家”的故事吗?一到感恩节,火鸡科学家的预测就不准了,但站在人的视觉来看就不一样了,你会发现很简单,因为感恩节就像前面一串数字中的“27”一样

再举一个例子,从个体来说,人们无法理解死亡,因为死亡对于每个个体来说,都是不好的,但从上帝视觉来看,死亡是必须的。

从这些例子中,我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理解了什么叫做“更高层次”。


更高层次不一定是高,也可以是更广阔的视野,或者更长的时间框架,当然还有更抽象的“理解层次”。


这个无法在这里一一向大家展开,如果各位读者对这些感兴趣的话,我推荐大家学一门心理学——NLP,NLP是对贝特森这个标准在应用层面的延伸,在NLP中,有大量提高逻辑层次的方法。

爱因斯坦说,人类的困境源于人们往往在制造问题的层面解决问题。如果你的人生遇到困境,请记住,你的困境在更高的逻辑层次上,一定存在着解决方案。

图片

图片
结语

这本书和大家讲完了,真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。谢谢你在晦涩的理论与对旧有价值观的冲击中,依然看到了这里,相信你也是一位很有耐心的智者。

即便极简的观点总会代替繁复的观点,但贝特森的思想是心理学的底层逻辑,不知各位看到这里有什么样的感觉,对团长而言,我的感觉就两个字:“通透”。

如果你只是需要用心理学让自己变得更好,你参加团长的课程就可以了,团长是用家,团长会给你提供系列的解决方案。

但如果你像团长一样,希望把人的心理搞得更加通透,最好把贝特森的思想好好研究几遍。


这篇文章是团长的解读,难免有个人主观意识在里面,如果你对贝特森的思想产生了兴趣,建议你花时间去阅读这本《心灵与自然》。END

图片
图片

<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>


作者简介 -

黄启团壹心理联合创始人
26年专注心理学应用
著有《亲密关系》


4种迹象表明
你有未愈合的心理创伤
点击视频,疗愈自己
 学习资讯 



亲爱的们,最近的推送规则有所改变,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,就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吧!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。


在线客服
- 金牌客服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技术支持: 商梦建站平台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