✦用心理学,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✦
NO.178

编者按:这是黄启团老师关于《心灵与自然》的第三篇解读,建议你一边看一边思考以下问题:
1、为什么有的人压力大就会抑郁?
2、为什么有时父母越强化,孩子可能越无能?
3、为什么生活中总是矛盾重重?
……
在这篇文章里,黄启团老师将为你细致讲完该书的精华-18个能指导我们人生的预设。
想阅读前一篇解读的伙伴请戳下方链接:
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一
《心灵与自然》黄启团解读连载二
数:是不连续的,是可以精准计量的。1、2、3是数。量:是渐变的,是模拟的,有模糊的部分。“很多”是量。这个原则很简单,不用多做解释。但这个跟心理有什么关系呢?这个跟心理的编码方式有关,在后面“心灵的6个标准”中我们会再次阐述。一根链条在力的作用下会在最脆弱的地方断裂,脆弱(模式)早就存在,力(量)只是让脆弱呈现出来而已。就像如果你的家族里有很多人患过癌症,那么你身上可能携带着癌症的基因(模式)。但并不是是说你就一定会得癌症,还要看外在的生活环境是如何影响你的,如果外在的环境给你带来的“量”的累计足够多,比如天天熬夜、吃垃圾食品、情绪压抑,激发了基因的“生长”,你就很容易得癌症。但一个人如果没有携带癌变的基因,即使他也是相同的生活方式,也未必会得癌症。在心理学中也一样,创伤事件导致了创伤,创伤事件是量,一个人先要具备受伤的特质(模式),事件的出现才会导致创伤。就像有些人压力大就容易抑郁,因为他有抑郁的模式。但有些人没有这个模式,压力再大也不会抑郁。所以心理学强调的,是如何改变人本身的模式,而不是通过改变量的多少。在量上努力是没有用的,真正的改变,必须是模式的改变。就像我很多文章里写过的,有人认为,钱是努力挣出来的,或者省出来的,但如果你不改变底层对金钱的认知模式,你怎么努力都挣不到钱。也就是说,在生物界,并不是多就是好,或者少就是好,它是变化的。就像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得很高,但估计姚明夫妇未必是这个想法,高也有高的不方便。很多人认为胖不好,但对团长来说,胖一点会更好。这一点中国古圣先贤说得更好,道家认为“阴极则阳生,阳极则阴生”,儒家认为“不偏不倚为之中”,佛家中观派说得更有味道“非空非有”。运动是好的,但过量运动就不好了;勤奋是好的,但过于勤奋也不对;学习是好的,但太过于埋头学习也不好……可惜这些小学生都该懂的道理,不少成年人都不懂。作者在书中想象了个寓言。有一匹马无限大,走几步就能出国,有了它,你要去哪里再也不用坐飞机了。可是,这匹马却是个大麻烦,因为它根本没有睡觉的地方,它每天要吃数不清的草料,如果想骑它,又该用怎样的梯子?就像微生物,35亿年前它们就以“小”的方式存在了,是生命力最顽强的物种。不管外界怎么变换,恐龙灭绝了它们还存在,也许有一天人类灭绝了它们依然存在。人也是一样,并不是公司做得越大越好,身材越高大越好,钱也越多越好。有时候,小才是美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孩子在跟伙伴的对比中会产生自卑感,比如身高不如人高、房子没有同学家的大等,这种自卑感会困扰人的一生。如果能让他们明白“小有小的美”,这会让大量为自卑所困的人重获自由。因果关系中的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是有时间框架的;而逻辑关系中的“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”是没有时间框架的;所以,逻辑是因果关系中一个不完整的模型。那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,加上时间框架就不矛盾了。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,矛可以刺穿世界上所有的盾,而盾可以抵挡世间所有的矛,他的说法实在难以两全,于是就有了矛盾这个词。在这个故事中,这个人违背了逻辑,但是他不违背因果。因为逻辑是没有时间概念的,在这一刻,天下最坚硬的矛,和天下最坚硬的盾,是矛盾的。但如果我们加上时间框架,就不一样了。比如今天那个人找到了制造盾比较好的材料,可能他的矛是刺不穿他的盾的;但如果明天他找到了更好的制造矛的材料,也许明天他的矛就可以刺穿他的盾了。你发现没有,这个故事,之所以出现矛盾,就是因为少了一个关键点——时间!因为没有时间的范畴,所以会出现矛盾,但如果有时间框架,就有可能是成立的。所以,逻辑是因果关系中一个不完整的模型。生活中也是一样。有的人自己拼命工作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,但却被抱怨:你从来没把时间给过孩子,孩子都不认识你了!!这是“要钱”还是“要孩子”的矛盾。我今天努力的工作,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和家人享受生活。等能和家人享受生活时,工作就放一放。当我们有了先后的时间顺序时,工作和陪伴家人这两件事就不矛盾了。知道了这一点,我们在解决人生的问题时,就能够多一个维度,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。记住,逻辑解决不了问题时请用因果,因为逻辑是因果关系中的不良模型。贝特森这些心灵法则都是心灵的解决方案,如果你现在的生活有一些矛盾无法解决,不妨试试这一条预设,在矛盾中加上时间框架,用因果的方式看看是否会豁然开朗。在作者生活那个年代,流行一种“目的论”,目的论者认为:螃蟹之所以有钳,是因为它要用来抓东西。贝特森反对这一观点,他认为,因为螃蟹有钳,它才能抓东西。不能因果逆行,认为因为螃蟹需要抓东西,才长出钳来。看到这里,我相信熟悉阿德勒的读者会疑惑,阿德勒也提出过一个“目的论”,那阿德勒与贝特森岂不是有矛盾?在团长看来,这两者并无矛盾,我们先来看看阿德勒的“目的”论是怎么回事。阿德勒认为,我们今天会记得什么,跟你的目的有关。比如一个人说自己之所以不想工作,是因为爸爸当年打了自己造成的。阿德勒认为,是因为这个人现在不想工作,才找出了当年爸爸打自己这件事,来达到不去上班的目的。阿德勒的“目的论”并没有违背“因果逆行”的原则,“我不想工作”,这是目的,同时也是“因”,“找到了当年爸爸打我的证据”,这是“果”,不是“因”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因果并不一定与时间顺序一致,今天的“目的”可以是因,“以前发生的事”可以是果,因为,以前发生的事,是在有了“今天的目的”之后才找出来的。语言无法描述事物的全部。就像我给你一个杯子,要你用语言描述给别人听它的全貌,你用尽所有词汇也无法精准地描述出来。语言是有局限性的,很多事情我们要亲历亲为去体验它,就像别人告诉你听苹果有多好吃,你不自己吃,你永远无法知道。团长学习过禅宗,禅宗强调不立文字,光看书是不能了解禅宗的。贝特森认为,在心灵的世界,我们更是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字上,人生比语言丰富很多,所以,不要轻信案主说的话,治疗师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,去感受,才能更了解案主,找到解决方案。预设十六:“稳定性”与“变化”只描述了我们叙述的一部分没有绝对的稳定,也没有绝对的变化。稳定的东西其实也是变化的,比如高空钢丝表演,看起来很稳定,但稳定是表演者不断变化调整的结果。变化的东西也包含着某种稳定的规律。就像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,一旦停下,车子就不稳了;但在持续骑行的变化中,它反而能保持很好的平衡。还有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稳定的金饭碗,但如果个人能力不足,即使考进了公务员队伍,也有可能会被开除出单位,变得不稳定。但如果一个人有一技之长,即使不是公务员,他也可以在社会中稳定的谋生。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,这一刻你在吸气,下一刻你在呼气——这就是变化,不是吗?如果你不想要变化,那就停止呼吸了。只有当你一呼一吸整个生命循环起来,你才能稳定的活着。所以,小学生都该知道,当你抗拒变化时,你是在抗拒生命的过程。不可避免地,你会招致各种各样的痛苦。如果你想要一个没有变化的生命,有一个“美丽”的地方,在那里一切都不会变化——那就是你的坟墓。以上是书中的16个基本的预设。团长认为,接下来的两章,跟前面16个预设是并列的内容,也许是这两个预设内容比较多,所以作者另起两章。团长在这里把它们简单地并为另外两个预设跟大家讲述。首先,贝特森认为,我们是需要差异才能了解这个世界的,因为只有差异才能产生信息。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存在,可以是真实的,也可以是想象的,才能产生差异。对于心灵的觉知而言,任何单独的都是一种非存在。纯粹的存在不产生差异,那是一种不可获知的自在之物。比如我们人体感官,双目视觉才有景深,双耳收听才有立体声方位。这一点还可以在生物的特点上看到,生物研究发现,要在两个突触(神经元)共同刺激下,才会产生神经冲动,刺激单一突触,不足以产生神经冲动。在语言描述上也一样,用第二种语言描述有助于增加洞察力,而无须增加额外信息,所以,两种描述比一种描述更好。节奏上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,两种节奏同时出现,会产生第三种声音频率。这一点交响乐最明显,弦乐组,木管组,铜管组,打击乐器组,多种乐器的交织才产生了宏大的感受,才能震撼到我们的心灵。摩尔纹也一样,当水里有两个波时,如果交叉在一起出现,就会产生新的波。任何两种模式结合,会产生第三种模式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让一个人有感知,必须有两个信息同时进入他的内在。比如如果你只是在这篇文章里认识团长,只是从这个单一的途径对团长有感知,大概两三天后你就会忘了我。但如果你看了我的文章,又听人聊起过我,你对我的认知就有两个差异的信息了,这两个差异的信息,就能在你的心灵中建立出一个关于团长的形象。广告反复“轰炸”才会让消费者有购买欲,就是因为这点。反之,如果你坐在高铁上,旁边有另一列高铁与你同速。你看到它会觉得它是静止的,但实际上它是动态的。因为它跟你没有差异,所以你对它就没有产生感知。在心理咨询中也一样,智慧源于多角度视野,咨询师从各个角度了解信息,从差异中才能获得来访者相对的真相。从贝特森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家庭治疗中,米兰派的“循环提问”就是从这个常识中建立的。循环提问就是不会问来访者“你怎么看”,这样当事人往往会说“都是他的错”,这种归因方式不能帮助来访者成长。“如果我去问你太太,你觉得她对这件事会怎么想?”“你觉得丈夫对于儿子不去上学的原因会有哪些猜测?”“你猜关于你疾病的预后问题,你丈夫觉得女儿的想法是什么?”这一点对我们个体的启示是,超过原有的认知范围的差异信息,才能产生新的观点。如果不能产生差异的信息,我们就会固有原来的认知。作者认为,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,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:也就是说,两个人的关系,不是由一方决定的,是由双方、大家决定的。一个是刺激方,一个是反应方,还有一个就是强化方。一个孩子,他的学习成绩不好,这时老师就会批评他,这就对孩子造成了一个刺激,他的反应是沮丧。回到家里,如果父母也批评孩子,孩子就会更加沮丧,在这里,父母的行为就是强化。这是没有学过心理学的父母常见的行为,这无疑是落井下石,这样做的后果,让孩子产生了一个病毒性信念“我是无能的”。当孩子这样认为时,他学习时就更没信心,下次考试就更差。于是,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被无知的父母给废了。但学过心理学的父母,特别是明白了这一原理后,就会知道,孩子某次成绩不理想不可避免,老师的批评也无可厚非,孩子沮丧也很正常。也就是说,“刺激——反应”之间没问题,问题在于“强化”,一个懂心理学的父母知道,可以往另一方向强化。比如,父母在孩子被批评后,安抚他,支持他,表达对他的相信,和他一起寻找解决方法。孩子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下,重拾信心,下次考试就会考得更好。这就是父母、老师、孩子三方交互关系的不同方式,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,关系是多重性的,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。我们不能改变刺激,也不能改变反应,但我们可以改变强化的方式。从这一个标准中就衍生出了家庭治疗产生的基本逻辑:个体的症状,是在关系中产生的。所以家庭治疗一般不从个体入手,而是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入手。对我们个人而言,需要看到的是,关系是双方的,不是个人的。个人的问题一定是和身边的亲人、重要他人有关系的。如果你是父母,光去抱怨学校或者孩子,是没有用的。去看看自己可以强化孩子的什么,这将会决定他的发展方向。上面我们学习了作者提出的18个预设,预设是基础,那有了这些基础之后,对我们有什么用呢?作者根据这18个预设,总结了六个心灵的标准,沿着这六个标准建立路径,心灵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。
洞悉关系密码,合作更容易
释放员工势能,引爆新增长
高净值同学,潜藏人脉商机
历经20年130+期,口碑坚挺
亲爱的们,最近推送规则有所改变,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,就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⭐吧!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。